丧葬礼仪传统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重建
在当代日常生活中,丧葬礼仪依然是民众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虽然当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基本的礼仪功能,甚至环节、内容都因循传统。特别近一二十年以来,传统丧葬礼仪又有了各种程度的复兴。丧葬礼仪对于社会网络的维系、情感的宣泄、族群归属感的建构等功能逐渐受到重视。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在生活实践中复原人生礼仪传统,举行“传统”的人生礼仪,以传承传统文化,协调当代生活。人生礼仪传统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也被逐渐发掘。然而人生礼仪传统究竟该如何在当代日常生活中重建?在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礼仪重建”的困难任务。传统国家及其文化赖以证明其“正统性”的整套礼仪制度,在“欧风美雨”的吹袭之下和翻天覆地的社会、文化革命以后,已经不复存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礼仪习俗,经历一系列知识层面和政治层面的调整以后,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而适应新的社会文化形态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的礼仪制度,则有待重新建立。
在强调重建礼仪的时候,应该对“礼仪”本身存有一种“敬畏”之心。礼仪和我们称之为“传统”的其他许多事物一样,都可被视为文化创造的产物。这种“传统”的传承,既依赖于“制度化”地培养读书人的教育机制,但更重要的是植根于普通百姓一代又一代在日常生活经历中的“言传身教”。礼仪习俗得以传承不替,其更本质的根源来自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来自相对“非制度化”的家庭与社区内部的“耳闻目染”。因此“礼仪重建”也应从感染、渗透形式的教育入手。
因此丧葬礼仪传统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重建,首先要准确把握、梳理礼仪传统,包括其流变、时代背景、礼仪细节等;也要将其放置于当代日常生活的视角中去探索礼仪的传承与应用;其次,从传统到当代,丧葬礼仪的很多元素都发生了改变,但是本质性的、内核性的关于对个体生命的重视、社会责任的强调等皆以贯之。作为具有悠久古代文明的国家,中国的人生礼仪积存了厚重的历史蕴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了变迁。特别是丧葬礼仪与殡葬制度的契合是个非常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如何在现行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实现传统元素的介入,将文化的元素、“孝”的元素融入礼仪展演之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我们越来越发现,很多社会现象都要从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去寻找原因。理解了自己的共同体的生活世界,才有望理解自我,达到文化自觉。现代化的设计应该与中国人的生活世界紧密相关。日常实践的领域是蕴含着共同体的普通人的本源性文化价值的基本领域。丧葬礼仪作为终极与转换,标记着个人的生活史,对死亡的认知深深地渗透在丧葬礼仪之中。丧葬礼仪联接生死、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现实体验与文化观念、个体记忆与社会情感和价值,也是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中介。总之,丧葬礼仪传统的重建与其他人生礼仪一样,不仅仅是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文化精髓,更重要的是借此在当代的重建,构建一种以对人的尊重与爱为基本出发点的,集教育、规范等功能于一体的,良性养成机制。文章来源:《遗产与保护研究》2017年第2期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