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跟整个人类历史过程某一特定的历史条件相联系的。殡葬事业在我国来说,是一个古老而又全新的行业。
一、殡葬行业的发展
1.中国历代的葬法有土葬、火葬、天葬(鸟葬)、树葬(挂于树上)、野葬(弃野)、瓮棺葬、悬棺葬、岩棺葬、洞葬、水葬、海葬、衣冠葬等等。夏代的人“事鬼敬神”,其灵魂不灭的观念反映在厚葬的盛行;商代人“先鬼而后礼”,殷商的人生活在一-个充满宗教期望与阴森恐惧的鬼神世界里。周朝时代,人们“敬鬼神而远之”。其重民轻天、敬鬼神而远之的观念,反映在丧葬中,殉、祭奴隶和随葬青铜器与商代相比,都呈减少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制度的变迁和王室权力的下移,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对人死后有无灵魂产生了怀疑。在“神”与“民”的关系上,要求摆脱神主人事的状况,主张“民"脱离神的摆布,成为“神之 主”。
至战国时期,中国隆重而繁琐的丧葬程序即已基本具备,如儒家最为重视的“三年之丧”,已具一整套仪式。而自有丧葬礼仪开始便产生的等级礼制规定日益森严。
东汉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促成了大家族墓地的兴起,-直影响到后代。
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的民间丧仪,与儒家注重伦理等级的丧葬礼仪相比,则具有人鬼相杂的特征。它一方面充满着人情味,另一方面又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对亲人的死亡,儒家认为孝子应该尽哀,而民间都把老人的丧葬当作一件大喜事,认为老人在世享尽了子孙之福,他的升天值得后人庆喜。因此“白喜事”与“红喜事”相映成趣。婚嫁尚红,丧葬从白。婚礼丧礼都应办得热闹。
2. 殡仪馆的出现标志着殡葬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殡葬事业单位是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后的产物,最早出现于被英法等国的炮舰强行打开并成为外国通商口岸的城市里,如上海、广州等地。这些殡葬事业单位(殡仪馆)主要为外国来华人员中的死者服务的,后来也有一些接受了西方文明的中国人死后到殡葬事业单位(殡仪馆)办理丧事。
殡葬事业已有了60多年的发展历史。根据它的进展历程,可分作三个阶段:
(一)公墓公葬
这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1955年。随着全国解放,特别是城市的解放,各地民政部门接受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公墓。对于公墓的管理使用,仍然沿袭旧时代的作法,出售墓穴,埋葬遗体。
(二)兴办火葬场
这一阶段是从1956年到改革开放之前。1956年,在一次中央的会议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倡导身后实行火葬的签名活动后,拉开了我国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发展的序幕。
(三)建设殡仪馆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殡葬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包括殡仪馆、公墓在内的殡仪服务机构,其经营管理日益完善,两个效益持续增长,具有中国特色的殡仪服务日益得到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殡葬业已拥有的殡仪馆、火葬场、公墓等3000余家,从业人员达40000余人。
二、行业前景预测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殡葬服务行业现状调研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认为,殡葬业主要包括殡仪服务、遗体处理、其他产品销售和服务。
我国殡葬服务业市值增速较快,其中墓地服务占比超五成。殡葬服务业每年产值800亿,其中近60%是墓地服务。
殡葬改革的不断发展,殡葬服务层次的不断提高充分证明殡葬事业是一个“大爱”的事业,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文化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传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