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身边的选墓顾问
010-89177864

张扬殡葬文化力 提升殡葬服务力

近年来,北京市殡葬管理处根据当今时代发展的大势和人民群众更高层次以及日益多样化的丧葬消费需求,积极在全处大力开展新时期、新 殡葬 、新形象活动。他们特别注重以殡葬文化的张力来增强首都殡葬工作的社会效益和服务功能,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殡葬文化
近年来,北京市殡葬管理处根据当今时代发展的大势和人民群众更高层次以及日益多样化的丧葬消费需求,积极在全处大力开展“新时期、新殡葬、新形象”活动。他们特别注重以殡葬文化的张力来增强首都殡葬工作的社会效益和服务功能,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殡葬文化管理机制,殡葬史的研究、殡葬文化的传扬、相关科技的引入、各方面人才的吸引培养使用、殡葬服务的亲情化人性化、殡葬环境的优化美化等工作正步入紧贴时代发展要求的新轨道,有力促进了首都殡葬系统的“二次创业”,有效带动了整个殡葬服务水平的提升,殡葬服务质量和应急处置能力均得到显著提高,受到了民政部、北京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放眼“新北京”战略目标
宽视野筹划殡葬文化建设
进入新世纪,殡葬处党委审时度势,及时对殡葬文化建设作出全景规划,努力把殡葬文化建设与首都现代化建设融为有机的整体。一是确定“以殡葬文化建设为支撑、促进首都殡葬服务质的飞跃和首都殡葬事业新的跨越”的总的指导思想。处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殡葬文化作为在中国国情下殡葬服务主客体所形成的包括精神心理文化、事务管理文化、语言行为文化、礼仪活动文化、环境设施以及墓雕碑刻园林艺术文化等多层面的结构体系,唯有切实重视之、加强之、促进之,才能为实现首都殡葬业的新跨越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持续的智力支持。二是牢固树立起“殡、葬、传”的殡葬文化建设理念。根据殡葬文化建设兼有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行业文化建设等多重性的特点,坚持以服务者为主体、以被服务者和广大群众为对象、以提高素质更新观念为核心,把“研究殡葬历史、关注殡葬现实、传承殡葬文化”作为推进殡葬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努力实现殡葬活动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三是进一步完善殡葬活动的心灵慰藉功能。他们基于对殡葬活动表象的背后是各种心理内涵和精神感受的深层次认知,把殡葬场所建设成为一个充满浓厚文化氛围的地方,特别是要把馆墓等直接服务场所建设成为永安逝者和人们凭、怀、仰、游、怡、赏为一体的纪念和休闲之地,体现殡葬服务的基本价值和殡葬活动的人文关怀。四是致力于将殡葬活动升华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组成部分。主动顺应首都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的呼唤,将勇气、智慧和资金投入到殡葬改革和殡葬文化建设事业中,并将此作为殡葬人自觉的道义追求,对内倾力培育和锻造一种党和人民需要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殡葬精神,对外竭力做到以为民服务、倡导文明为灵魂,促成殡葬服务与殡葬活动、丧葬消费、社会发展需求、首都现代化远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业的和谐统一。
 
借助首都文化资源优势
高起点引领殡葬文化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殡葬文化正普遍为人们所重视,如今整个中国殡葬业的文化建设都在蓬勃兴起并已蔚然成风。市殡葬管理处十多年前就开始启动殡葬文化研究,如今在新世纪之初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加大殡葬文化研究的力度。一是自2000年以来加大对北京殡葬史沿革的研究和珍贵史料的整理力度。在全国推出《北京殡葬史话》等地域性殡葬文化研究专著,《学界宗师》、《文艺名家》、《巾帼英杰》等系列丛书以及革命公墓、万安公墓、福田公墓等人文资源荟萃之地的史略丛书。集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一体的八宝山革命公墓教育基地、李大钊烈士陵园等相关史料也正在进一步挖掘整理和完善中。这些工作对殡葬行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二是于2001年创立殡葬文化研究工作室。积极与首都各大高校、各级文化馆、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新闻传播机构等建立密切联系,聚集起一批对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等方面有独到见解的作家、教授、记者和专研人员共同研究殡葬文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季羡林、舒乙、周孝正等名流大家也被特邀加盟,成为首都殡葬文化研究的高级顾问,影响和带动着首都殡葬文化向纵深发展。三是于2002年推出《八宝山》杂志。名家的热情参与,优秀媒体的智慧援助,采编队伍的精干敬业,“行业视点、学者论坛、京城名墓、八宝山随笔、京腔京味、市场观察、探索·发现、环球殡葬”等精彩纷呈的栏目组合,使《八宝山》杂志的编辑出版受到行业内外的称赞和好评。四是与国内和国际上的同行业广泛开展殡葬文化交流活动。主动与上海、广州、南京等国内殡葬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建立常备的信息互动管道,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与欧美、日韩、澳新等国家和地区开展考察、讲学、研讨等一系列殡葬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兼容并蓄,择善而从,积极吸收借鉴包括优秀的殡葬管理文化在内的一切优秀殡葬文化成果,努力打造首都殡葬品牌。
 
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
多层次构建殡葬文化平台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社会文化的传播高效且多元,因而殡葬文化的数字化建设也成为了首都殡葬文化发展的既定目标之一。近年来,他们进一步加快了运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手段的步伐,为殡葬文化建设注入了强劲的科技力量。一是全面提高办公自动化程度。全处上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办公自动化建设,各项业务的网络化管理、变“死档案”为“活档案”等都在全速进行。专门抽调十余名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骨干力量,成立了计算机信息中心,开始对各基层殡葬服务单位的计算机运行进行统一的管理、调试、升级和维护,并聘请社会上的专家给予技术指导,使首都殡葬系统从过去整体科技含量低的状态一跃成为办公数字化全面普及的行业。二是建立起内部局域网。立足提高计算机及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方便日常办公和业务文化讯息等各类殡葬信息的内部传递和交换,全面贯通了向上连接到市民政局政府网站、向下连接各馆墓园服务网点、相对独立又相互沟通的内部办公信息网络,更好地保障了殡葬管理处履行市民政局关于殡葬管理的部分政府职能,并大大提高了办公和办事效率。三是开通“八宝山在线”远程祭奠网站。2001年下半年,市殡葬管理处“八宝山在线”网站建设方案正式实施。“网络墓园、网上祭扫”等栏目为文明祭扫填充了新的内容,倡导着殡葬改革的新方向,成为殡葬改革的新的热点和亮点;“服务指南、在线咨询”为殡葬工作开拓了互动式服务途径,为殡葬活动架起全方位的社会沟通桥梁,让那些远走他乡、无法前往实地祭拜的人们可在网上通过点击鼠标来献花、上香、祭酒、点烛和播放音乐,对已故亲友进行追忆、缅怀和纪念。四是建立中国殡葬文化网。近三年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手段不仅深入到殡葬服务的应用中,而且,随着以“文化交流、资源共享”为宗旨的“中国殡葬文化网”的应运而生,其作为新的传媒方式,承载着殡葬文化的建设成果,正进入国际化的网络潮流领域。同时,在互联网上进行殡葬文化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则使得文字的、图片的甚至视频的,传统的和前沿的,国际的和国内的等等资源一目了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殡葬文化建设资源的共享变得更加容易了。此外,在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功能更为强大的北京殡葬网、北京市殡葬行政执法网也正在积极筹备建设当中,计划将于年内开始运行。
 
加强系列人才队伍建设
全方位夯实殡葬文化根基
殡葬文化建设的推进,离不开人这一动力载体;殡葬文化的多域性、层递性和关联性又使之必然需要各层次人才作为其涵养的根基。市殡葬管理处紧密结合行业现状,把优化强化各类人才队伍作为保证殡葬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快速推进的根本举措。一是优化基层党组织和各级领导班子结构。按照北京市民政局党委的部署要求,于2002至2003年对处党委及所属任期届满的14个党总支、党支部进行了全面换届选举,使全处各级领导班子年龄、知识、专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和改进,全处班子整体上更加富有战斗力。同时注重培养吸收文化程度高、业务素质强的年轻同志加入党组织,2002年以来全处发展的24名新党员全部是优秀知识分子、优秀青年和一线骨干。二是改进干部队伍主体组成。按照德才兼备原则和干部“四化”方针,三年来共调整29名处科级干部,大胆提拔使用品德、知识、能力、业绩、潜力俱佳的中青年干部。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最近三四年间,新引进大学本科以上高校毕业生超过此前引进总数的近两倍,各类高学历人才涉及园林、基建、政法、财会、计算机等众多专业。三是改善一线服务员工队伍的精神风貌。由于一线服务员工大都是70年代初招进的老职工,其整体素质日益捉襟见肘。基于这一现实,他们在八宝山殡仪馆、八宝山革命公墓、万安公墓、东郊殡仪馆等主要的殡葬服务一线场所,先后新充实了具有大中专文化程度的男女青年60余名,并以他们为主体组成“一条龙”引导班、服务队、礼仪小组等,这些年轻员工以其得体的举止、恰当的言语、规范的服务,向世人展现了殡葬人崭新的时代风采和精神风貌。四是分类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积极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教育培训,通过每年举办两期理论培训班,持续提高全处党政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通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不断强化全处党员队伍建设;通过组织参加成人继续教育及从时间、资金方面给予支持,积极鼓励干部职工在职学习,突出抓好干部职工的能力建设;通过采取岗前培训、班组考核等措施,保证一线员工服务的规范化水平。这些教育培训检查工作,使全处从领导干部到普通职工都积极主动地争取成为先进殡葬文化的承载者和弘扬者,扎实打牢了殡葬文化传承的主体与根基。2002至2004年度,先后有20余篇高质量的殡葬研究论文在全国获奖,宣扬殡葬文化、展示首都殡葬改革成果的各类宣传稿件每年都有200多篇(次)在中央和北京市各大新闻媒体刊播。
 
结合具体应急服务工作
强实效发挥殡葬文化作用
文化产生于社会实践,又深刻影响社会实践活动。市殡葬管理处着力加强首都殡葬文化建设,并始终坚持将其成果全面深入地渗透到殡葬服务工作当中。一是结合抗非斗争,引导激励全市殡葬员工以零感染、零差错、零投诉出色地完成非典逝者遗体火化、非典医用垃圾处理和非典逝者骨灰移交安置工作。2003年3月至11月的抗非及善后期间,领导班子的政治敏感意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全体员工的大局观念和顽强作风及科学态度,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从及时坚定必胜的信心决心开始,到“四专”防护措施的制定实施、遗体处理相关法规措施和信息处理系统的紧急推出、骨灰的全部顺利稳妥移交安置,全市殡葬系统进一步培育起了“善于应急、敢打硬仗,连续作战、迎难而上”的精神,有36人次和5个单位受到市委政法委以上表彰。二是结合行风建设和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用人性化亲情化服务赢得了丧属的满意和广大市民的认可。先后制定下发了全市殡葬系统行风建设行为规范、殡葬系统文明服务公约等,明确了“八公开”、“六要六不要”的行风建设准则,形成了“四个一”的行风建设实践内容,并通过建立社会监督队伍、开通社会举报电话和信箱、发放《服务反馈卡》等,从机制和制度上保障以人为本思想得到全面持久的落实。三是结合推广新型葬式祭式,进一步倡导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大力倡导骨灰堂寄存、骨灰深埋、骨灰墙(廊、亭)立体安葬等节约土地资源、降低骨灰安置费用的葬式,植树葬、草坪葬、骨灰撒海、网上祭祀等新型文明葬式祭式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越来越为首都市民所接受和推崇。四是结合首都殡葬“二次创业”,全面提升首都殡葬业的整体形象和综合服务水平。先后投资3亿余元用于改造、更新和完善殡仪馆、公墓的设备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和人文含量,使如今的殡仪服务环境正朝着建筑宾馆化、环境园林化、设施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成为领略温馨、恬适、安静、清新、淡雅之美和寄托情感、写意生命的场所。市殡葬管理处着意将殡葬文化与以上这些具体应急服务工作融为一体并最充分地发挥殡葬文化的作用,不仅使殡葬业的整体形象得到了极大改善,也把首都殡葬业的服务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王丽莉系北京市殡葬管理处纪检书记兼组织科科长
宋功祥系北京市殡葬管理处纪检监察科副科长
合法公墓
均为民政局认证
购墓合同
与陵园官方签购墓合同
专车免费
陵园专车免费接送 看墓省心
现金优惠
必有优惠和赠品
专员服务
全程陪同1对1服务